索 引 号: | E29008/2024-22192 | 分 类: | 工作总结 | ||
发布机构: | 余干县 | 发文日期: | 2024年07月17日 | ||
标 题: | 【1269行动计划】余干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449”行动计划执行情况汇报 | ||||
有效性: | 有效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年来,我县围绕“一区三园”特色园区和“1+3+N”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深入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449”和“三大倍增”行动。2023年,在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考评中位居第69位,较2021年第96位前进了27位,2022年第71位前进了2位。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增幅全市排位1,全省第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全市排位第9,全省排位第12;同时,余干高新区2023年省开发区考核也再创佳绩,在省级开发区排名55位,较上年第70位进步了15位,为建设制造强市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基本情况
(一)聚焦增长发展动能,着力打造重点产业集群。一是对标省、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主要任务,制定并下发《余干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449”行动计划(2023-2026年)》,即到2026年,力争实现产业链现代化“449”目标,促成汽摩配、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电力新能源等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打造汽摩配、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电力新能源4个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统筹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加快推进“三大倍增”。加快升级传统产业,今年1-6月,参与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共78家,全县研发经费预填报总额达6.35亿元。新增技改项目30个,总投资12.68亿元;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战兴企业2家,总数达到18家,逐步扭转我县战兴产业落后的局面;迅速做大做强开发区平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汽摩配五期项目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已完成招投标,相关道路完成60%;电子信息产业园二期10万平方米,土地挂牌中,设计已经出台;食品产业园预制菜产业园项目4.6万平方米,桩基已全部完成,现准备浇筑地梁。力争对新增标准厂房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三是围绕新投产项目增加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县已培育入规企业54家,力争2024年新增规上企业30家,新增产值10亿元,进一步壮大制造业体量。
(二)聚焦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后劲。自2021年换届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把汽摩配定位为首位产业,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电力新能源为三大主导产业,并逐步调低传统初级铜加工产业在全县工业中的比重,着力扭转其“一铜独大”的局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我县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逐年上升。从2021年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5%到2023年的34%,上升了9个百分点。二是持续推进柔性电子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和创光电和中芯国际、兆驰半导体业务合作,代工下一代半导体封装的TGV玻璃基板。目前企业正积极融资,待深圳2亿元资金进来,即可大规模投产。三是倾力打造国内最大的预制菜产业园。新建江西净菜食品有限公司二期项目,该总投资20亿元,新建标准厂房2.7万平方米,目前,该项目正积极推动中。二期项目将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快绿色食品与合成生物学融合的科技创新好科学研究,推动我县预制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打造国内最大的预制菜产业园。该项目达产达标后,年可新增产值10亿元。
(三)聚焦推动科技创新,构建新兴产业生态体系。支持创新企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特别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等,一是至目前为止,我县三年有效期内省级“创新型优质中小企业”37家,省级“专精特新” 企业18家,省级专业化“小巨人” 2家,“省级技术中心”2家,科技型企业54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级“赣出精品”1个。获评“赣出精品”1个,绿色工厂1个,两化融合企业10家,启动贯标5家,省级节水型企业1家。今年又共申报成功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省级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家,申报材料均已报到省工信厅最后定审,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其申报材料已通过省工信厅初审,已报到国家工信部审核。还指导企业申报“赣出精品”产品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数字化厂间1家,省级绿色工厂1家,均已上报申报材料,等待审批。二是数字赋能转型升级。一是出台《工业数字经济发展监测评价工作的奖励办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两年攻坚行动计划(2024-2025年)》《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支持文件;二是安排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2000万元,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三是全县83家企业,其中L1L2升L3级51家、L4级3家、L5级2家、L6级3家、L7级1家;L3升L4级1家;L4升L5级7家;L6升L7级8家、L8级2家;L7升L8级5家。培育“数智工厂”6家,“小灯塔”3家。三是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目前我县有4家企业与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技术研发合作或科研项目合作。四是积极对接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推进全市双向飞地“五个一批”运营任务完成。学习考察了上海松江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馆和上饶(上海)科创飞地,积极鼓励我县企业入驻飞地对接长三角产业资源、人才资源。
(四)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加快完善产业政策精推平台,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一是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如“企月谈”“台账式”服务品牌,持续推动“企业特派员”制度,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共发放“财园信贷通”贷款2.74亿元,惠及70余家企业;指导企业申报“工信通”2500万元,“科贷通”1800万元,有效的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兑现招商引资政策。去年共发放新入驻企业装修补贴款1013.95万元。对去年获得“工业十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市级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的企业予以了奖励,共发放奖补资金352万元;四是抓实推进“企业特派员”行动,发放“惠企手册”300多本,每月召开一次“工业日”活动,实时解决企业运到的困难和问题。每月举办“企月谈”,拉近政府和企业的距离;五是始终把纪律挺在前头,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做到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覆盖,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构建风清气正的政企关系。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当前我县工业经济受国内外错综复杂经济形势的影响,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我县工业总量明显偏小,经济地位与大县体量不匹配;从产业规模看,规上企业仅169家,其中年产值过50亿元企业1家,20亿元企业2家,5亿元企业3家,亿元的企业50余家;从产业结构看,传统产业有色金属初级加工企业占比过大,2023年有色金属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40.5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220.14亿元的47.4%;高新技术企业仅32家,占规上企业169家的21.3%。
二是传统产业生存压力增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气候。我县有色金属企业目前尚属初级加工水平,主要生产铜带、铜丝等,不属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产业,难以获得国家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建材产业受三年疫情及房地产不景气影响,均处于微利状态,有些企业还出现亏损;纺织服装企业多是订单代工企业,多采取租房生产,没有固定生产场所。另外,有少数外贸型服装企业今年受外贸不景气影响,产值大幅下滑等等。而我县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如汽摩配、电子信息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产业链还未形成。新能源受地理条件限制,难以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虽有资源优势,但多年来还没有形成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远远不够。
三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不少企业仍旧重生产、重销售、重扩建而轻研发、轻改造、轻创新,缺乏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的思维,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识,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载体和创新人才、团队不足,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较少。科技投入不足,不利于培养、吸收和留住人才,支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仍需改善。
四是数转型工作亟需加强。当前,我县数字产业体量小、基础薄弱,缺乏数字化转型领头示范企业,企业数字化程度不高,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数字经济人才较为匮乏等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
五是企业发展要素保障还有欠缺。当前,我县各商业银行融资门槛高,加上我县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自我积累不足,缺少有效抵押资产,融资比以往更加困难。而“财园信贷通”“科贷通”“工信通”等融资平台均有一定的门槛设置,初始贷款最高额度不超过500万元,而且贷款对象多为优质企业;用工难问题也是企业普遍反映的困难,我县主要是技术工招工难;原材料、运输、用能(电、天然气)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叠加,企业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较浙江等省份企业普遍减少利润20%左右,影响到企业扩充产能,做大做强。
三、下一步措施及建议
目前,我县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449”行动计划尚处于初期实施阶段,为进一步使汽摩配、电力能源、绿色食品、电子信息4个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我们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发力:
1.汽摩配产业集群。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与汽车产业的加快融合,推动了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产业生态发生深刻变革,竞争格局全面重塑,为此,一是要持续推进调区扩园,夯实产业承载能力。推动产业链五期项目建设,该项目新建标准厂房面积30万平方米,1-6月已完成招投标,相关道路完成60%。预计今年底五期项目建成后,我县汽摩配标准厂房面积将达230万平米,占全县标准化厂房面积60%,企业落户总数达100余家,占三大园区企业总数的48%,力争2026年汽摩配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二是聚焦新兴市场,构建产业生态。重点支持智能驾驶座舱、雷达探测、机器视觉、车辆姿态感知、车载光学、执行系统、安全解决方案等关键核心部件,攻关开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和产品。引导企业提高车身及附件的竞争优势,如重点发展汽车座椅、内后视镜、方向盘套、密封条、安全带、仪表板、车灯等量大面广的产品,注重生产细节,强化产品设计,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引导小微企业围绕前后保险杠、轮眉、格栅、散热器装饰罩、防擦条、雨刮器等生产成本投入小、市场需求量大的PP、PE、ABS、PA6、TPO塑料类产品,鼓励采用材料微发泡轻量化技术进行生产,同时做好产品修边、打磨、擦拭、除尘、表面喷漆等工艺环节的处理,提高产品质量、美化产品外观形象;三是要加强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指导,着力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和“链主型”企业。今年预计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其中汽摩配企业就有8家;四是依托本地和长三角其他汽车集群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汽车工业文化标签,丰富汽车产业在城市设计、文化宣传等形式,形成浓厚的汽车产业发展氛围。打造集汽车博览、信息交流、品牌展销、科普娱乐、汽车文化宣传五大功能于一体的汽车工业综合体,实现传播汽车文化、沟通汽车信息、体验汽车科技、享受汽车乐趣,打造人、车、环境和谐统一的氛围。
2.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一是依托我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打好产业特色和生态特色两副牌,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依托高铁开通,大力发展方便休闲、营养保健等特色食品,着力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推动“余干美食”品牌走向全国;二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食品加工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推动食品加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建立食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创新中心,聚集行业内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提升食品加工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大力支持净菜食品创建省级技术中心、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三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建立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与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加强与农业、畜牧养殖等相关产业的协作,确保原料的质量和稳定供应。与物流、金融等服务产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盟合作,共享资源和市场信息,提高整体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能力。力争2026年绿色食品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
3.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一是以电子信息产业园为平台,加强光电、柔性电子、可穿戴设备、新型显示、大数据服务等新兴领域的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培育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性新产品,推动软硬融合、制造业服务融合、网络与产品融合,为产业发展开辟空间。强化要素保障,积极培育智邦光学、鑫美光学、赣显科技、顺沃电子、汇朗科技等多家企业入规,做大做强;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高新区汽摩配产业为平台,积极引导汽摩配企业发展智能驾驶、雷达探测、车辆姿态感知、车载光学、智能网联、车载智能计算平台等新兴技术和产品,走出一条电子信息和汽摩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三是大力支持企业与各高校、职校开展“产学研”“校企合作”等活动,不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力争2026年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
4.电力新能源产业集群。一是要促进电厂二期项目落地生效;二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引导传统电池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大锂电产业;三要加大投资,推动光伏新能源建设、使用面积,带动城镇化、促进乡村振兴,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2026年新型建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
5.有色金属传统产业。我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高附加值项目落地见效。
一是招商引资上,重点引进铜合金等高附加值的项目。要借鉴余越科技、恩惠铜业、金一百铜业等铜基新材料和铜精深加工企业的成功案例,通过以商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陆续引进十几家企业入驻余干,围绕铜合金这一细分领域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更新机器设备,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当前,尤其要以大规模实施设备更新换代为契机,鼓励企业大力实施技改行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力争使企业在新赛道上有所突破;三是“固本兴新”。既要巩固传统产业需求之本,又要开拓新兴产业之新,积极探索“铜+电子信息”、“铜+新能源”协同,聚焦新能源、电子信息两个赛道,精准延链、补链、强链,加强铜产业和汽摩配产业的工序对接,提高初级铜产品进入本地精深加工环节比例;五是强化交流合作。拓展视野,放开眼界,重点学习附近兄弟县市区先进的铜产业发展理念、技术,如鹰潭市的铜基新材料、横峰县有色金属产业链及开发区“智改数转网联”全覆盖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等等。
2024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