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E29008/2023-16277 分 类: 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余干县 发文日期: 2023年08月07日
标 题: 余干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有效性: 有效
余干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余干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余干县自然资源局

二三年八月




前  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履行统一行使好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筹和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按照《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赣自然资办发〔202167 号)文件精神要求,余干县自然资源局以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目的,组织编制了《余干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基于余干县自然本底与形势要求,确定了余干县2021-2035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明确了余干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总体布局、修复分区,安排了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是余干县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有序保护修复余干县国土空间生态系统的基本依据,是加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开明开放美丽幸福现代化余干”的有力支撑。

规划范围包括余干县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总面积2350平方公里。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规划目标年为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规划基础与形势要求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与生态现状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余干县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位于东经116°1345~116°5424〞,北纬28°2136~29°324〞之间,以境处余水之干而得名,全县衔江滨湖,南纳江西五大水系之一—信江,东临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南北狭长。全县大部分区域处于信江下游的滨湖平原上,地势平坦低洼,湖泊众多,港汊纵横。县城中心陆路距南昌市56公里、景德镇市100公里、鹰潭市68公里、上饶市167公里,交通发达,有“八省通衢”之称。

2.地形地貌

境内东南部丘陵高低起伏,中部平原广布,西北部湖泊水系众多、河港交错,地形基本由低丘和湖滨平原组成,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部丘陵向西北缓慢倾斜,过渡到湖滨平原。纵贯全境的信江分东西支流注入鄱阳湖。鄱阳湖分布在余干县境内有640平方公里,占鄱阳湖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全县地貌以低丘、平原、湖泊、河流为主,海拔高度一般为150~250米左右,最高山峰为李梅岭,海拔高度约390米,最低点在北部皇帝帽,海拔在13米左右。余干县地貌结构大致可用“四水三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形容。县城处于信江下游的河谷平原上,除东山岭地势较高外,县城其他地方地势都较为平坦低洼,湖泊众多,周围多为良田、菜地。

3.水文气候

余干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多年平均气温为17.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2℃,极端最低气温为~14.3℃,最热月平均气温29.7℃,极端最高气温为40℃。近10余年,冬季气温逐渐变暖,大霜、大雪、大冰冻天气少见。

余干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2h,日照率42%,太阳辐射总量100.29kcal/cm2,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56d。年平均降水量为1646.1mm456月为降雨集中季节,占全年降水量的40~50%,月平均降雨量都在200mm以上,年平均蒸发量为1557.7mm7~11月的蒸发量均大于降雨量,有明显的伏旱和秋旱现象,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城区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主要风向为偏南风,年平均风速3.5m/s,全县属于赣东北较多大风区,57%的大风出现在478三个月。

4.河流水系

余干县水系发达,河流众多,主要有信江和九龙水。信江为流经余干第一大河,发源于浙赣边界玉山县三清乡平家源,位于东经118°05',北纬 28°59',河口为余干县瑞洪镇下风洲,位于东经116°23',北纬28°44',主河道长359km2,流域面积17599km2(含东西二支)东支名东大河,在互惠滩分左右二支,左支于1952年被封堵,右支经马背咀流向珠湖山与改道后的万年河汇合,然后北去会同饶河入鄱阳湖。西支名为西大河,原河道分三股,经整治合并为一支到瑞洪镇进入鄱阳湖。

九龙水流域位于余干县西南部,流域全在余干县境内,东邻信江,南毗信江一级支流大山水,西邻杨坊湖,北接信江西大河。九龙水发源于余干县社赓乡李梅岭东麓梅畲山坳,为信江西大河左岸一级支流。流域总面积207km2,主河道长度44.7km。天然落差84.4m,河道平均坡降0.23%。流域面积1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3条。

(二)社会经济概况

1.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全县辖玉亭、石口、乌泥、瑞洪、古埠、杨埠、黄金埠、社赓、九龙9镇,洪家嘴、鹭鸶港、东塘、江埠、三塘、大塘、康山、白马桥、梅港、大溪、枫港11个乡,拥有信丰垦殖场、良种场、渔池湖水产场、康山垦殖场、峡山生态林场、李梅岭生态林场、禾斛岭垦殖场7个场,1个城市社区管理委员会,58个社区,371个村委会,3191个村民小组。

2.人口状况

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县常住人口总数为840498人(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居住在省内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员),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87616人相比,10年共减少47118人,下降5.31%,平均每年减少4712人,年平均下降0.53%

3.经济状况

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08.22亿元,同比增长4.0%,是2015年的1.68全县财政总收入达20.09亿元,同比增长2.0%2015年的1.39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9亿元,是2015年的1.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26元,同比增长4.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70元,同比增长10.37%

(三)生态现状

余干县生态环境本底优越,是世界著名的候鸟越冬场所、鄱阳湖最大的洪水调蓄区,承担着保护信江岸线生态廊道、加强鄱阳湖核心生态区整体保护的重要职能,是鄱阳湖东岸地区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重要生态安全缓冲区。

1.河湖富集,水资源充沛

余干县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有木溪河、寨上河、珠桥河、九龙水常年性河流,另有鄱阳湖区季节性河流,过境水系信江为境内最大河流,河湖富集,湖泊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水域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比例达27.34%。全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1646.1mm,雨量丰富,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15.79亿立方米,工程蓄水和天然湖蓄水达1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18.95亿立方米,远高于2020年全县最高用水总量4.8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此外,全县地下水位高,发掘潜力大,水源充足,2017年全县地下水资源4.5亿立方米,县城-杨港一带含水层汇水面积达68x106m2,裂隙水可开采资源量31.4万吨/日。水源地水量也较为富足,信江东大河张家港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木溪水库的取水规模均可达4万立方米/天。

2.平原广布,耕地禀赋明显

余干县是农业大县粮食大县全县地貌多以低丘和滨湖平原为主滨湖平原面积占比占全县土地总面积70%三调数据显示耕地总面积为131.80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7.39%,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1.57亩,比上饶市人均耕地面积多0.56亩。全县耕地由水田和旱地组成,以水田为主,其中水田面积111.55万亩,占比为84.64%旱地面积20.25万亩,占比15.36%境内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生耕地质量总体较高2020年全年打造了以瑞洪镇、康山乡、大塘乡等乡镇为核心的10万亩优质水稻产业集群,全县优质水稻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11.13万亩,产量84.75万吨,粮食生产硕果颇丰。

3.湿地纵横,生态功能显著

衔江滨湖的地理特点,造就了全县滨湖岸线、河流岸线长,河滩湿地面积大的优势,2020年土地变更数据显示全县湿地总面积70517.25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约30%,是鄱阳湖湿地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湿地主要分布在康山乡、玉亭镇以及信江干流(余干境内)沿岸、小港河沿岸等地,其中康山县级候鸟保护区湿地面积达35000公顷、琵琶湖省级湿地公园面积603.80公顷、信江干流(余干境内)湿地面积6743.27公顷,除此之外,还有人工湿地12669.80公顷,湿地资源众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截至2020年,余干县湿地保护率达到29.99%,全县湿地在生物多样保护、水体水质净化、洪水调蓄、小气候调节等方面作用显著。近10多年来全县逐步建立起以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为主体多种保护方式相结合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为全县和鄱阳湖生态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

4.森林面积不断提升,生态效益不断显现

全县境内森林植被类型多样,种类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木荷等。“十三五”期间,通过开展生物质能源林造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截至2020年,全县林地面积提升至4.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39%,森林面积不断提升;全县活立木总蓄积达到240.8万立方米,森林质量稳步提高,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5.自然本底较好,物种丰富多样

余干县境内物种以湿地物种为主,其中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丰富115304443种类较多的科维禾本科菊科豆科。尽管森林面积占比不大,但境内森林植被类型多样,种类也较为丰富,在现有植被中,主要生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木荷、枫香、毛竹、拟赤杨、苦槠、栲树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有杜仲等;经济树种有梨、柚、桃类、柑橘、脐橙和板栗等。野生动物种类也较为繁多主要种类包括鸟类鱼类爬行类哺乳类其中鸟类资源有1545205涵盖了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2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截至2020年,全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82.46平方公里,已建成自然保护地3个,分别是余干康山县级候鸟保护区、余干琵琶湖省级湿地公园、余干李梅岭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本底较好,生物多样性丰富。

6.矿产丰富,部分开采潜力较大

余干县地下矿藏有煤、瓷土、金、焦宝石、石英石、石灰石、钛矿、铁矿等,以瓷土为最著名,是瓷都景德镇瓷业生产的重要原料。但因余干县地势平缓,地表覆盖层较厚,导致以往的矿产资源地质勘查程度不高,目前主要以开发利用建筑石料、砖瓦用页岩为主。此外,余干县境内北部为鄱阳湖断陷盆地,中南部隶属于钦杭东段北部成矿带,地况较为特殊,具有寻找铜、金、锌、银、萤石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潜力。


第二节 生态修复工作成效

(一)河湖塘库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三五”期间,余干县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生态保护制度,扎实开展净水行动积极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完成了县级和乡镇级“千吨万人”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目前16个水源保护区范围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时,全县深入开展23个入河排污口整治专项行动,强化污染源监管和河道巡查,实现全县水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截至2020年底,余干县人均占有蓄水量2300立方米,耕地亩平均占有量2086立方米。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均达到国家考核标准,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100%,县级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张家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类以上标准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总磷年均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40个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河湖塘库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并位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首批美丽宜居试点建设县。

(二)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2020年土地变更数据显示,全县湿地总面积70517.25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约30%,是鄱阳湖湿地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河流湿地10627.84公顷、湖泊湿地40101.57公顷、沼泽湿地7118.04公顷、人工湿地12669.8公顷。余干县湿地保护率达到29.99%,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野生动植物生境日渐好转,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十三五”期间,全县积极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问题整治,大力开展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实施了“守护鄱阳湖”、野生动物保护等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全县精准识别退捕渔民21698578人,回收渔船6647艘、网具186.83万公斤,禁捕退捕工作取得扎实成效。针对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水位下降导致水生植物减少和候鸟栖息过冬受胁迫的现状,余干县积极从老百姓手中收购未收割稻谷,为越冬候鸟留足“口粮”50万公斤,并成立了全省首个鄱阳湖渔鸟生态保护派出所,吸引8万余只候鸟来余干越冬。同时,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工作,完成22家相关企业处置,全县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经过治理,康山垦殖场插旗洲“中华鹤园”、康山大堤“江豚湾”已成为网红打卡地,“鄱阳湖国际观鸟周”、“冬季到余干来看鸟”成为余干靓丽的名片,“候鸟天堂、江豚乐园”的品牌更加彰显。

(三)矿山修复和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持续推进

余干县全面启动矿产资源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强化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扎实开展建筑用砂石行业专项整治,加强非法采砂监管力度,实时管控重点水域非法采砂行为,关停砂石加工点112家(含河沙堆放加工点102家)。全面推进辖区内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完成了72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修复面积2777.7亩,全生态环境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此外,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明显,2011-2020年,全县累计完成了90.8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耕地质量和耕作灌溉能力不断提升,2020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11.13万亩,产量达84.75万吨“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全国知晓。

(四)森林总量和质量稳步提升,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加强

通过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修复力度,严格落实林长制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全力构建以一长两员为主体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境内森林植被类型和种类日渐丰富,森林总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城乡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0年,全县林地面积达4380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90%,林地绿化率30.10%全县活立木总蓄积182.47万立方米,全县PM2.5浓度均值为24微克/立方米,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7.1%

此外,根据江西水土保持公报(2020年)以及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江西水土保持成果(2013年)数据,2013-2020年余干县水力侵蚀面积由285.45km2下降至252.83km2,其中侵蚀强度等级为极强的面积由3.36下降至0.16,侵蚀强度等级为强烈的面积由32.13km2下降至0.92km2,侵蚀强度等级为中度的面积由121.23km2下降至16.14km2,绝大部分水力侵蚀强度为轻度侵蚀,占比达到了93.17%。可见随着全县森林植被的恢复以及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全县水土流失强度大幅降低,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较好地成效。

(五)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十三五”期间,余干县以秀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着余干县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得以改善。秀美乡村建设成为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新亮点,开展了黄金埠镇、杨埠镇、乌泥镇、瑞洪镇等4个美丽宜居乡镇建设,建成了黄金埠镇小港、杨埠镇何埠老街、白马桥乡高塘村等100余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培育了4000余户高品质农家示范户。

此外,全县农村环境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专项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1年,累计关停不符合环保标准企业3家,投入1.7亿元对乌泥、黄金埠、瑞洪镇等10个乡镇开展污水处理建设工作,建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站5座,实施了30个村级污水处理示范点和40个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不断完善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运行机制,合理布局了16座垃圾中转站,加快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卫生普及率达到90%以上。琵琶湖公园、文化四馆等城区休闲、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居民日常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


第三节 主要生态问题

(一)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受损,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

全县水资源丰富,信江为全县主要干流,发源于浙赣边界玉山县三清乡平家源,河口为余干县瑞洪镇下风洲,主河道长359km,流域面积17599平方千米(含东西二支)﹔信河年平均流量888立方米/秒,98年最高梅港水位为29.84米(吴淞水位),70年最枯流量为60立方米/秒,最低水位18.04米,81年最枯流量为50.8立方米/秒,最低水位17.93米,洪水频率为5%。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全县地表径流年际变动较大,特别是秋冬枯水季节时水位较低,水质下降,部分河床裸露,两岸湿地面积萎缩、生态退化。此外,全县耕地资源丰富(37.39%),但农药化肥利用率不高,受平原尾闾水系流动趋缓,叠加历史上围湖造田、围垦养殖导致河流水系连通性受阻影响环鄱阳湖区国考断面总磷超标河湖水质不高,局部区域生态功能退化;另外,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鄱阳湖水位枯水期提早,时间延长,冬季临湖区生态水位下降,湖区及信江尾闾水生动植物生长栖息环境遭受胁迫,沉水植物退化,陆生植被扩张,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所下降,湿地水体净化、纳污降垢功能受损。2020年,余干境内鄱阳湖湖区国考断面(康山、梅溪咀、余干)年均水质只达到地表水Ⅳ级标准,Ⅲ类水考核达标率仅为22.2%。总体来看,全县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需进一步加大保护修复力度,丰富水生生物多样性。


(二)枯水期河流生态流量不足,水资源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一方面受近10年来冬季鄱阳湖湖区区枯水期提前、枯水季节延长影响,余干境内信江干流中下游水资源供需压力加剧,梅溪咀、余干等国考断面生态流量下降,信江干流(余干境内)上游来水量不大,河流湿地生态基流难以保障。境内20个乡镇只有14个县级以下饮用水水源地,且除了2个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2个湖库型(木溪水库和李梅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以外,其余水源地均为河流地表水,河流地表水水源地用水过于依赖于河流水量,居民饮用水质、水量受制于河流水量,冬季生态水量补给不足现象时有发生,河湖湿地健康状态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在发展早期,境内互惠河、三塘河、寨上河等河流沿岸村民在河道内建房现象较为常见,截至2020年,余干县已排查出河湖圩堤管理范围内房屋7580栋,河道内的人工建筑物一定程度上影响河流水系的连通性,导致境内河湖水系的水资源配置能力和对水旱灾害的抵抗能力受限。另外,近几十年伴随着信江流域上中游地区生态不断好转和河库堤坝建设,河流泥沙入湖含量大幅减少,清水下泄导致尾闾地区河床下切,天然水道与部分灌渠、农村居民点沟渠之间存在连通不畅。同时,由于地处信江干流尾闾地区,平原地貌特征导致河流流速较缓,支流港叉较多,局部区域存在河道淤塞情况。沿岸社会经济活动较多、强度较大,部分自然岸线崩塌,局部岸线被侵占开荒种地,河道过流断面变小,天然湿地萎缩退化,河岸生态缓冲带和防护林建设滞后。河湖塘库之间的连接沟渠较窄且数量有限,灌渠与干流水体交换和水量补给均受到影响。总体来看,全县河湖水系水资源配置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进一步加强枯水期河流湖泊水资源调度,加强河流湖泊水系连通

(三)局部耕地质量不高,农村人居环境亟需改善

余干县是农业发展大县,目前发展仍以农业为主,部分区域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水产养殖、畜禽业养殖发达,挤占部分耕地,同时也造成农村水质有所下降。长期单一的稻田耕作制度,以及水产和畜禽规模化养殖规模较大,全县农药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邻近大塘乡的大明湖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较为明显,湖区水质总磷超标,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净化能力减弱,抗灾能力不足。

2020年,全县农药施用量901.44吨,化肥施用量达38536吨,与《上饶市环鄱阳湖周边地区农药减量增效三年行动方案》中的“到2025年全县农药、化肥利用率要达到43%以上”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零散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污水等没有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处理,垃圾就地焚烧的现象较为普遍,沿河沿路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甚至形成点、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的复合型污染的局面。总体来看,全县需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森林结构有待优化,森林质量亟需提升

全县森林面积不多(占比18.64%),主要分布在南部小流域丘陵区,生态状况总体良好,但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总体不高。截至2020年底,全县低质低效林面积7.9万亩,占全县全部林地面积的12.02%,亩平均蓄积量为3.13立方米,远低于江西省亩平均蓄积5.2立方米的蓄积水平。此外,全县森林结构不够合理成熟林面积占比小人工林和低质低效林占比大部分交通干线马尾松林质量不高,存在松材线虫等病虫害,生态功能差,全县林地生产力和林分质量不高天然林较少森林质量亟需提升总体来看,全县需进一步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

(五)矿山生态环境有待提升,绿色矿山建设任重道远

近年来,余干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受部分矿山开采历史较久远影响,仍存在废弃露天矿山数量较多(56座,数量全市排名第四,待治理面积全市排名第六)绿色矿山数量较少等问题。部分矿山在土地资源损毁、地貌景观破坏,水环境破坏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个别砂石矿不规范开采产生的高陡边坡存在地灾隐患问题。部分在采矿山没有严格执行“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矿山环境修复滞后,矿山复垦和绿化率较低,小型矿山绿色矿山建设治理成本高、难度大,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系统的激励约束机制,影响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推进。截至2022年,全县仍存在56个露天废弃矿山需要进行恢复治理,待治理面积1504.81亩;其它开采方式历史遗留废弃矿山3个,待治理面积1060.93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工作任务较重。全县尚有4座在采矿山,但绿色矿山数量较少。总体来看,全县仍需加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鼓励绿色矿山建设。

(六)城镇绿化面积比重过小,绿灰空间结构有待优化

余干县城镇公园与绿地数量较少、面积较小,总面积仅有890.33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3%,以前城市发展规划中对绿色用地空间预留不足,特别是人员密集、社会经济活动活跃的中心城区内部,不透水地表(灰色空间)占比较高,公园绿地的数量与分布不够合理,城市热岛效应和城市内涝现象时有发生,全县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1.56㎡,远低于上饶市中心城区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8㎡),公园绿地面积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城镇绿灰空间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机遇

1.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政方针为生态修复提供有力保障

未来十五年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迈向现代化征程的关键时期,是余干县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完成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近年来国家市等层面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国办发〔202140号)《财政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的通知》(财办资环〔202015号)《全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江西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赣自然资办发202167号)、《上饶市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规划》等一系列有关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文件和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为余干县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指明了工作重点方向。


2.余干县高质量发展为生态修复增强了内生动力

近年来,余干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省委、省政府“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全省、全市发展大局,彰显余干实干担当。全县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立和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综合竞争力。《余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十四五”时期,余干县将实现经济实力新跨越,发展实力和发展活力新增强,乡村振兴新进展,县域治理水平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社会文明程度新进步;展望至二〇三五年,余干县与全国全省全市基本同步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现代化城乡新貌全面展现、现代化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要求余干应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全面建设秀美乡村,着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加快建设具有余干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治理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余干新篇章,这些发展目标要求为余干县高标准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


3.全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生态产品需求为生态修复提供了良好愿景

绿色发展既是江西的特色,也是余干的底色。随着“一圈引领”、长三角一体化、海西经济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昌景黄高铁、信江八字嘴航电枢纽等重大交通项目的竣工投用,叠加余干区位、资源、生态等多方面优势,更加有利于余干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余干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绿色生态产品需求不断攀升,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好精神享受需求持续增加,对实现余干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期待也更加高涨,要求余干县发展牢牢把握绿色崛起的发展路径,主动融入全省绿色发展战略,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担当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共同职责,努力在绿色发展中高质量建设开明开放美丽幸福现代化余干。

(二)重大挑战

站在新的百年征程起点,面对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防控和全球经济社会复苏带来的不确定性,叠加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余干县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工作也面临诸多问题困难和风险挑战。

1.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

未来十五年,余干县经济发展将处于厚积薄发的高速发展阶段,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会进一步提高,城镇规模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将会进一步增加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的需求,特别是昌景黄铁路余干站以及高铁新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区域内生态系统破碎化、降低周边生态环境质量、削弱区域生态系统支撑功能,在资源约束趋紧和粗放开发利用共存的形势下,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的压力不容小觑。另外,余干县康山乡附近区域,有大量湖泊、湿地、滩涂等分布,是鄱阳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区域内有平原广布、良田遍野,而余干县又是农业大县,农业经济比重在国民经济发展比重中占据重要比例,耕地开发利用和河湖保护修复的矛盾日渐显现。

2.生态环境有所“欠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近年来,余干县的整体生态系统质量总体优良,生态质量持续改善,但森林、水体、农田等生态要素质量以及城市、乡村、农村区域生态品质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历史欠账,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水污染、水生态破坏、矿山土地损毁、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治理,“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现象在余干县境内时有发生,当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现状与实现和落实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发展差距,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提升成效不够明显。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旱涝急转以及冰冻灾害天气,叠加人口老龄化三孩生育政策带来需求扩张和环境保护压力,全县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3.多部门协同保护修复的生态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全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涵盖内容多,涉及到河流、湖泊、水库、农田、湿地、森林、草地、山体等多种生态要素;包含区域广,涵盖了全县所有国土空间;涉及部门杂,生态修复工作需要自然资源、林业、农业、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的统筹协调。而现阶段,余干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和权责对等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诸多生态修复项目都需从立项、实施、监管、后期管护及资金使用等多方面加强统筹管理,亟需建立协调统一的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另外,江西省生态产业价值实现机制与多元化投入机制仍处于起步阶段,余干县的这项工作更是处于初级阶段,“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还不够完善和畅通,需要各行业部门协同推进,发挥好人才、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资源叠加效益,实现“1+1>2”的效果。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讲话精神,聚焦“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发展目标定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绿色崛起发展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根据余干县“四山三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禀赋和“大南昌都市圈东部门户城市、中国大湖生态最佳体验区、鄱阳湖东岸水网魅力城市”总体定位,锚定“一核、二屏、三廊”(康山候鸟省级湿地公园、李梅岭山地丘陵森林生态保护屏障、老虎山山地丘陵森林生态保护屏障、信江水生态保护生态廊道、琵琶湖水生态保护生态廊道、老虎嘴沿线水土保持生态廊道)的全县生态保护格局,提升全县生态、农田、城镇空间质量、改善生态功能、厚植生态优势,维护好“一湖清水”,为全面建设高质量开明开放美丽幸福现代化余干贡献生态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充分发挥余干水系发达、水体自净能力强、湿地植被恢复快的优势,并加强保护;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森林复绿、农田整治、矿山治理、城乡绿化中,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坚持水陆共治,系统治理。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紧紧围绕全县衔江滨湖的地理特点,以水破题,系统治理。坚持治湖跟治江、治田相结合,治水跟陆地修复相结合,按照高质量建设“开明开放美丽幸福现代化余干”的总体目标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湿、城、村一体化保护修复。

坚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综合考虑境内自然生态系统各个要素及其与农田、城市、生态空间之间的协调性,遵循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区域内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水生态保护区、重要自然保护地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突出余干县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重点,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当前和长远、整体和重点之间的关系,统筹农、林、水、国土各个部门修复工作安排,协同推进全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治理。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和内在机理,结合区域自然生态本底、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系统统筹好区域内信江(余干境内)、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等流域上中下游,以及农业、城镇、生态空间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在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时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湿则湿、宜水则水,科学安排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布局。


第三节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做好山水文章、处理好江湖关系,全面提升湖泊、河流、农田、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改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品质,绘就水陆和谐、山水交融、城美河清社会主义现代化余干生态篇章。

(二)近期目标

2025年,全县河湖、农田、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湿地保护率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农田提质增效明显提速,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持续增强,矿山修复成效不断显现。全县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改善,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态产品不断涌现,生态价值不断提升,开明开放美丽幸福现代化余干打造初见成效。

(三)远景目标

2035年,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河流、湖泊、农田、森林、湿地、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得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更加和谐有序,农业、城市和生态空间发展更加适宜,“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更加通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开明开放美丽幸福现代化余干基本建成。

1余干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指标表

序号

类型

指标名称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

目标值

2035年目标值

单位

属性

1

生态质量类

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

≥95

≥95

≥95

%

预期性

2

森林覆盖率

27.39

27.49

不断提升

%

约束性

3

森林蓄积量(活立木总蓄积)

240.8

落实上级下达

不断提升

万立方米

约束性

4

湿地保护率

29.99

30

不断提升

%

预期性

5

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

20.53

20.53

保持稳定

   %

约束性

6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15.5

16.21

不断提升

%

预期性

7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

预期性

8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100

%

预期性

9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

97.3

98.3

不断提升

%

预期性

10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56

≥1.56

不断提升

平方米

预期性

11

水土保持率

89.24

89.54

90.26

%

预期性

12

修复治理类

营造林面积

4.1

7.9

落实上级下达

万亩

预期性

13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

90.86

落实上级下达

落实上级下达

万亩

约束性

14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

6

落实上级下达

平方公里

预期性

15

累计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数量

72

131

131

预期性

16

历史遗留矿山未治理面积

2565.74

0

0

预期性

17

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

91.5

95

不断提升

%

预期性

18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21.35

30

不断提升

%

预期性


第三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与分区

第一节 总体布局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全县国土空间“一核、二屏、三廊”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紧紧围绕全县“大南昌都市圈东部门户城市、中国大湖生态最佳体验区、鄱阳湖东岸水网魅力城市”的总体定位,按照“以水破题、系统治理”的生态修复思路,结合全县衔江滨湖的地理特点和“四田三水二分林、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貌特征,突出对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和信江干流岸线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严格遵循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充分衔接《余干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全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以全县河流湖泊、城镇、农村、森林、矿山等领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为导向,以县域自然地理特征、行政区划为基础,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行政边界相对完整性,将全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在“一江、一湖、三区”。

“一江”指信江干流岸线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带,“一湖”指鄱阳湖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三区”指从北到南三大综合分区,包括滨湖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区、中部平原农田和水生态保护修复区、南部低丘岗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森林质量提升区。


第二节 生态修复分区

(一)信江干流岸线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带

区域范围:该区主要指余干县境内信江干流岸线及其水面,包括主要从东南入境起至鄱阳湖湖区全部干流。

自然生态状况:监测显示,“十三五”期间余干县主要河流断面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100%2020年信江干流Ⅱ类以上水占比72.2%,河流水质不断向好,水资源丰富,是典型河流尾闾生态系统。信江干流为全县主要灌溉水源,保护和修复好干流水生态,对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保护好鄱阳湖区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生态问题:近几十年伴随着信江流域上中游地区生态不断好转和河库堤坝建设,河流泥沙入湖含量大幅减少,清水下泄导致尾闾地区河床下切,天然水道与部分灌渠、农村居民点沟渠之间存在连通不畅。同时,由于地处信江干流尾闾地区,平原地貌特征导致河流流速较缓,支流港汊较多,局部区域存在河道淤塞情况;沿岸社会经济活动较多、强度较大,部分自然岸线崩塌,局部岸线被侵占开荒种地,河道过流断面变小,天然湿地萎缩退化,周边农田农药化肥施用导致水生物多样性下降,河岸生态缓冲带和防护林建设滞后;河湖塘库之间的连接沟渠较窄且数量有限,且河湖圩堤范围内存在部分百姓违规建房现象,灌渠与干流水体交换和水量补给均受到影响。

主攻方向:以加强岸线治理、水系连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攻方向。重点保护和修复信江干流河流水生态,统筹开展岸线整治、防洪除险,加强区域内水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完善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推进沿岸绿色生态缓冲带建设;加强流域内水系连通,开展河道疏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严厉打击滥捕电鱼,维护河流水生生物生境,保护天然岸线湿地,提升河流水质自净和氮磷消纳功能,保障和维护好全县灌溉水源和入湖水质。

(二)鄱阳湖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区域范围:该区位于县境西北部临湖区域,是余干县重要的湖泊湿地生态功能区,包括康山候鸟县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鲤鲫鱼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明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余干)。

自然生态状况:本区以河流、湿地、湖泊为主要地貌类型,是全县重要自然保护地所在地,区域内湿地资源丰富、鱼类生物多样性多样,是全县重要的湖泊湿地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同时也是全县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

主要生态问题:区域内总体生境条件较好,但由于地处河湖交界区域和氮磷消纳区,长期以来信江流域大量氮磷均排放至此,受湖泊泥沙吸附沉降影响,区域内多个断面水质总磷超标。同时,该区域周边农田广布,农村居民点和乡镇较多,人类活动剧烈,部分湿地岸线硬化现象明显,自然岸线萎缩,部分区域受鄱阳湖冬季枯水季节提前和枯水期延长等水位变化影响,候鸟栖息地生境退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

主攻方向:以推进湿地保护与治理,加强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沿湖岸线整治,保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为主攻方向。加大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严格执行鄱阳湖禁渔,严厉打击非法捕杀鱼、鸟类及各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积极推进区域内湿地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依据《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加强对区域内围湖造田、非法侵占湿地、向湿地偷倒垃圾等破坏湿地行为进行打击,在沿岸有条件区域继续实施退耕退养、还湖还湿,不断美化河岸周边生态环境,恢复退化湿地生态功能。

(三)滨湖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区

区域范围:该区域为鄱阳湖滨湖区,涵盖7个乡镇,包括瑞洪镇、乌泥镇、石口镇、东塘乡、鹭鸶港乡、康山乡、大塘乡。

自然生态状况:该区毗邻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明湖省级湿地公园,区域内河湖港汊较多,滨湖湿地广布,是全县乃至全省最为重要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缓冲区,也是余干县打造“湖光山色”最美县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治理,区域内生态环境不断趋好,湿地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卓有成效,已建成“大明花海”“忠义文化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田园鄱阳湖国家3A级旅游景区1,百里康山大堤将田园风光和滨湖湿地一分为二,农田生态系统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泾渭分明。

主要生态问题:百里滨湖带使得湖泊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能量、物质交换频繁,滨湖区广袤的农田种植,加上河流水系直接与湖泊水体交流,使得区域内氮磷养分排放直接入湖。同时,丰富的耕地资源、平坦的地形以及历史上渔业发达,使得区域内人口较为密集,农村居民点和乡镇遍布沿湖岸线,农业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染交织,城乡水环境治理亟需加速推进。

主攻方向:以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展农田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积极推进农田土地流转和农田农药化肥减量化工作,加强沿湖岸线湿地保护修复和岸线生态缓冲区建设,加大候鸟、江豚、特种鱼类等重要野生动物保护和栖息地修复。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和乡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水美乡村、森林乡村建设。

(四)中部平原农田和水生态保护修复区

区域范围:该区位于余干县中部河流水网平原区,包含县境内互塘河、三惠河、三塘河等主要支流,涉及余干县县城所在地玉亭镇以及古埠镇、三塘乡、洪家嘴乡、白马桥乡、枫港乡、江埠乡共7个乡镇。

自然生态状况:区内地势平坦,耕地阡陌纵横、良田广布,平均海拔低于20m,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多集中连片分布,耕地资源禀赋较好,机械化耕作程度较高,是余干县重要的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农产品输出区域。同时,区域内河网纵横交错,沟、灌渠密布,水域面积较大,是全县主要河湖塘库水域分布聚集地和饮用水源保护地,维系着区域内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此外,区内人口密集,城乡建筑较多,是县城驻地所在区域。

主要生态问题:区域内农田广布,稻作耕种制度千年延续,尽管近10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农田绿色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但受传统耕作习惯束缚以及技术培训督导滞后影响,农药化肥利用率仍然有提升空间,农田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消纳水平仍有待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沟渠内鱼、虾以及农田内青蛙、蚯蚓、黄鳝等物种的数量下降。此外,受水利建设和维护管理滞后影响,区域内沟渠堵塞、门前塘淤塞的情况时有发生;干支流河床下切导致与天然水体交换能力下降,加上部分区域农村、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不少灌渠和坑塘水体存在富营养化现象,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不同程度有所下降,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受到胁迫。此外,部分支流水系流量有限且受平原区坡降比较小限制,流速较缓,农村、农业天然湿地污水消纳能力下降,部分河流塘库水环境问题凸显。

同时,区域内城镇和农村密集,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欠缺,城乡人居环境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县城所在地玉亭镇人口密集,城市绿化和生活污水管网建设仍显不足,亟需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主攻方向:以提升农田生态质量和区域水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灌、沟渠输水能力,同时加强农田农药化肥减量化工作,大力推广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持续强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门前坑塘清淤净化,加快河流水系生态保护修复和防汛抗旱能力建设,建设人水和谐、河湖安澜的幸福河湖。同时,大力开展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加强重要区域“森林四化”和植树造林,提升城市绿化率,加大城市雨污分流管网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五)南部低丘岗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森林质量提升区

区域范围:该区域位于余干县西南部区域,涉及梅港乡、社庚镇、杨埠镇、黄金埠镇、大溪乡、九龙镇等6个乡镇。

自然生态状况:区域内自然地貌以丘陵、岗地、河流谷地为主,是余干县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区域,全县海拔最高的李梅岭位于区域西北,东部丘陵为怀玉山余脉,全区由丘陵、岗地、河流谷地组成的小流域较多。区域内自然条件优越,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空气水质优良,总体生态环境良好,是余干县生态林业总场所在地,有林地面积为2.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97347万亩,用材林蓄积量达59724万亩,林业资源总体情况相对较好,集中了全县多数天然林资源,承担了重要木、竹材生产任务,是重点保护的公益林建设区域及商品林建设区域。

主要生态问题:受地形地貌影响,区域内耕地较为破碎,坡耕地较多,灌溉条件较为薄弱。同时,农村居民点较为分散,农村人居环境相对较差。此外,根据2020年全县森林一张图数据,该区域内林种较为单一,乔木树种以松树和杉树为主,占比达56.35%,并且龄组以中幼龄林居多,占比达65.48%,森林蓄积量总体不高,部分林地存在松材线虫侵害,区域内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有待提升。

主攻方向:以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和森林质量提升为主攻方向,通过山上山下、流域上下游、河流左右岸综合治理,鼓励“山顶带帽、山腰挂果、山脚鸡鸭鹅”等小流域立体农业开发模式,整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河流湿地保护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退化林修复、森林保育抚育,积极探索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提升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流域生态质量,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


章 重点任务与重工程

第一节 重点任务

坚持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一江、一湖、三区”全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为指引,围绕解决主要生态问题,提升全县生态质量为目标,部署全县生态修复重点任务。

(一)开展生态空间保护修复

大力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全面推行并落实好河湖长制,加大鄱阳湖湖区、信江干流、康山大堤、琵琶湖、大明湖等重要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打造“幸福河湖”。持续推进境内鄱阳湖湖区河湖岸线治理,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提升工程,积极谋划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国家试点前期工作。加强境内江豚、鲤鲫鱼种质资源保护,全面推进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及信江干流(余干境内)禁渔,探索开展绿色港区建设,大力开展信江干流(余干境内)尾闾清淤疏浚,推进河道纳污管道建设,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积极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工程,新建饮用水源地污水收集系统,对河道附近的电排站进出水口实行截污改造和新建排污阀、排水箱,修建渠道用于引流排污;新建水源地保护警示牌和修建水源地生态护坡,积极开展美丽河湖岸线建设,推进信江干流生态缓冲带和生态防护林建设,对饮用水源地附近进行沿线绿化改造,提升居民生产生活品质。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加大余干县境内李梅林场、峡山林场、信江干流(余干境内)流域沿岸、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湿地沿线等区域范围内的森林质量提升工作,加大中幼林保育抚育,加强公益林建设;南部小流域开展人工造林和退化林修复工作,大力培育本土森林物种,积极开展松材线虫等森林病虫害治理,持续开展低质低效林提质改造,改善森林资源林种、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资源抵御外来有害物种的能力,提高森林蓄积量,加强森林生态产品转化,在流域源头区积极营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防护林,大力开展以坡耕地为对象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区域范围内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地、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湿地、信江干流(余干境内)流域等生态较为敏感脆弱区的森林保护力度,在河湖岸线开展生态防护林建设,打造绿色长廊,扩大全县国土绿化面积,提升沿线景观美观度和生态防护功能。加强城乡绿化建设,积极推进森林乡村、秀美乡村创建,加大县城绿地、绿廊、公园绿化建设,加强全县名、古树保护;积极开展高铁(在建)、高速、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的森林“四化”工程,打造绿色交通廊道。

加大河湖塘库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严守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河湖塘库湿地用途管制和利用监管;加强湿地保护范围内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湿地自然生境和重要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加大境内鄱阳湖湖区候鸟保护区建设,开展以护鸟、观鸟、赏景为渠道的生态旅游产品输出,积极打造插旗洲、康山大堤观鸟点;继续推进县境内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加大河湖塘库湿地生态系统、物种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捕杀鸟类、鱼类等各种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开展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及其周边湿地生态补偿项目和湿地监控项目,对县境内鄱阳湖湖区沿岸2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进行生态补偿,对县域重要湿地的水文、植被、候鸟开展监控,及时制止非法侵占湿地、向湿地倾倒垃圾等行为;推进县境内河湖塘库退化湿地修复,培育湿地植被植物,在底层生境单一、生物多样性受损的湿地培育腐质淤泥,改善湿地水质环境和湿地微生物生长环境,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加强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力度,加强土地复垦和复绿增植,积极开展市场化废弃矿山治理,探索矿山修复生态价值输出模式。严格执行在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强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实现矿山绿色开采、边采边治、可持续利用;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等情况的动态监测,有效控制新增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依据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和建设要求,加强对新建矿山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方案的审查,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各项活动;鼓励企业加大对绿色矿山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有利于绿色矿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将矿山生态保护修复贯穿矿山资源开发全过程,明确矿山生态修复主体责任,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促进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生态保护修复协调发展。

提升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水平。在县境内鄱阳湖湖区湿地、信江干流(余干境内)流域等区域,科学开展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扩繁、野外回归等工作,因地制宜的构建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廊道,适当开展以“候鸟食堂、江豚家园”为内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保护候鸟、鱼类的栖息地生境,重点建设余干县康山候鸟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之间的生态廊道及重点野生动植物之间的能量通道,提升重要生态功能区之间的连通性,维持好生物多样性水平;通过河道疏浚、修建沟渠、活水引流等手段,连通好余干县河湖塘库及湿地滩涂,提升水域之间水量交换效能,保障河流湖泊生态流量;开展低质低效林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加大本土森林物种培育栽植力度,提升森林资源抵御外来有害物种入侵能力,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丰富森林生物多样性。

(二)实施农业空间生态治理

开展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以灌渠为抓手,积极构建“以水为轴”的农田生态廊道,加强生态灌渠建设,强化农地景观和绿化隔离功能,推动恢复田间生物群落,丰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落实测土配方施肥,加强农药化肥施用减量增效、精准施用的监管,加大农户“科学务农”培训,保护农田生产环境和农田生物栖息环境。

推进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农田生物安全管理,做好农田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外来物种入侵的综合防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鼓励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种养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农业样板。

实施耕地提质增效和退化耕地治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工作,规范有序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加大县境内重点粮食生产区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内耕地灌溉条件,提高大型灌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持续推进标准农田整治和耕地提质改造;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扎实推进“优质稻米工程”“优质粮食工程”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积极开展有机水稻、名优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栽培种植,全力打造“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统筹开展坡耕地区域休耕轮作和农田灌溉生态修复,加强区域内局地存在的耕地土壤板结、土壤重金属超标的修复治理,实施退化耕地生态修复和治理。

(三)推进城镇空间生态建设

开展城镇生态修复。在全县城镇范围内的河湖塘库的滨水地带开展生态修复,严格限制河岸过度硬化行为,禁止围湖造田、围湖改建、截弯取直等破坏水生态环境建设的行为,修复河湖塘库自然岸线,恢复流域内水体自然形态,重塑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增强水系之间的连通性和水体的自净能力;在巩固全县现有城镇黑臭水体整治成果的同时,继续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城镇纳污管道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黑臭水体整治、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美化城镇人居环境,更好的保障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优化城镇空间结构,通过“人工干预+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手段,构筑城镇周边生态防护带,推进城镇内部小规模、渐进式“留白增绿”,因地制宜打造具有一定休闲游憩功能的生态公园,不断提高余干县城镇范围内蓝绿空间占比。

推进城镇生态公园建设。结合“大美上饶”和“湖光山色最美县”等全域化发展大背景,深入挖掘余干县境内观赏鄱阳湖江豚、候鸟、草洲等特色旅游资源,以田园鄱阳湖、大明花海、李梅岭风景区、琵琶湖省级公园、冕山公园等风景区为典型,继续在康山乡、黄金埠镇、瑞洪镇等乡镇持续推进精品景区景点、游览观光体验线路、城镇生态文旅公园等建设;顺应余干县城镇山体、水体、农田、湖泊、湿地、林地等自然脉络进行城镇规划设计,提高城镇规划设计水平,处理好城镇用地规划和城镇观山观水区域之间的关系,建设一批山水人城融合、各具生态特色的城镇公园,提升区域绿色生态安全水平。

(四)推进重要生态廊道和网络构建

以提升余干县重要生态功能区之间的连通性,丰富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为主攻方向,重点推进余干县自然保护地、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地、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湿地、信江干流(余干境内)流域之间的生物生态廊道建设,探索构建余干县重要野生动植物及微生物的能量通道;积极推进生态廊道内山体、水体、湿地、林地等生态系统的保育保护,因地制宜、科学导向,在廊道内大力开展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农田提质增效工程、水系连通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大廊内内外外来物种的管控力度,推广和扩大本土物种培育栽植,提升廊道内动植物及微生物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


第二节 重点工程

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根据全县“一江、一湖、三区”的生态修复总体布局,聚焦全县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以及农村、城镇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按照生态修复分区主攻方向和全县生态修复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围绕全县平原湿地广布、河流水系众多的特点,锚定水质改善、水系连通、水生态改善、河流湿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矿山修复等主要生态问题,以水破题、综合治理,科学合理安排全县2021-2035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同时充分衔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加快鄱阳湖等河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河道整治,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江河湖泊连通性,恢复水生生物通道及候鸟迁徙通道。开展退垸还湖(河)、退耕还湖(湿)和植被恢复,加强生态湖滨带和水源涵养林等生态隔离带的建设与保护,优化防风防浪林树种结构。实施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湖泊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岸线资源修复治理”目标要求。

严格遵循《江西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要求的“重点加强湖区自然保护地内碟形湖和湖湾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保育,推进保护地周边人工湿地改造,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重建湿地生态缓冲带,保障珍稀物种栖息地生态安全。实施河湖截污清淤改造,整治河湖水生态环境,加强江、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提高鄱阳湖水资源调蓄能力。加强鄱阳湖岸线治理,建设生态护岸,加大沿湖重要森林保育保护力度,实施封山育林、人工林改造,推进国土绿化和水土保持。加快推进环湖缓冲带废弃工矿用地生态修复治理和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等修复内容。

按照《上饶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涉及余干县的“湿地生态功能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内容。在全县部署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河湖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农田农村生态质量提升、森林质量提升、矿山生态修复、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建设等6大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合计21个子项目(含1个企业自筹资金项目)。

(一)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聚焦全县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在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信江干流(余干境内)等区域范围内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

修复内容:在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信江干流(余干境内)等核心保护区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探索保护区附近消落区生态修复,实施保护区河湖塘库岸线生态修复,恢复保护区湿地生态功能;统筹保护区水生态综合治理,在部分存在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开展水生植被修复、人工湿地建设等;持续抓好美化绿化,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大力发展高效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开展以局地坡耕地或等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增强区域内整体水土保持能力;加强区域内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和岸线保护修复,逐步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加大湿地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加大区域内水质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沿岸排污管道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流域内水质监测和水环境综合治理。


专栏4-1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

1.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项目范围涉及余干县内外水系多数范围,大体分为幸福河(互惠河、三塘河、寨上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内湖湖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项目等三大类。其中幸福河(互惠河、三塘河、寨上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涉及范围分别为71km39km14km,修复措施包括改建污水管网2.4km、河道污染底泥清除67m3、新建生态护坡6.2km、改建人工湿地1.8km2;内湖湖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范围包括大明湖、大口湖、江家湖、润溪湖、沙湖、燕湖、杨林浆湖、北湖、泊口湖等区域,主要修复措施包括新建生态防护带、清除湖底污染底泥、新建生态护坡、新建沿岸人工湿地等;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项目范围包括张家港水源地、木溪水库、鸡公咀水库、神岭水库、大山水库、枫珠湖水库、龟山水库、荷塘水库、李梅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水库和乡镇安全饮用水水源地,涉及修复内容包括新建饮用水水源地污水收集系统、电排站出水口截污改造、新建引流排污渠道共1.65km、新建饮用水水源地防护带共56.4km、新建饮用水水源地防护围栏18.2km、新建水源地保护警示牌共26处、库区污染底泥清理共45.1m3、新建生态护坡8.26m2

2.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项目范围涉及余干县信江支流三塘河、琵琶湖、大明湖、大塘乡、新洲村、彭家村、后徐村、黄金埠镇凌塘村上下坑河道、互惠河及互惠河延伸至县城段。工程内容主要包括加高加固两岸堤防,砼护坡,新建或改建涵闸,新建排污管道,进行湖区清淤,开展水质提质改善,对不达标水域实施系统的水污染治理等。

3.河湖水系综合治理项目:项目范围主要位于高家港,主要进行包括水系沿岸两侧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疏浚、岸坡修复、活水引流、景观提质改造等修复措施2021-2025年将完成沿河两侧约2.7公里的河道清淤疏浚、岸坡修复等。

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项目范围涉及余干县三塘乡和大塘乡的部分行政村,包括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其中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包括三塘乡的三畈村,修复措施包括护坡护岸15000m,水土保持治理630亩,并且进行生态绿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包括大塘乡的胜利村,修复措施为治理小流域1条,涉及治理面积6km2


(二)河湖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聚焦提升余干县河湖塘库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余干县河湖塘库水资源调蓄能力更加合理、生物多样新更加丰富、湿地生态效益更加明显,着力在全县开展河湖湿地生态功能提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工程范围涉及余干县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信江干流(余干境内)、高家港、陈道港、孟家湖等区域。

修复内容:加强余干县境内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信江干流(余干境内)等河湖塘库湿地植被建设,开展入河湖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河湖塘库水体自净和氮磷消纳等生态功能,推动退化湿地修复、湿地生态功能保护与修复,河湖塘库水系连通廊道畅通,实施县域内门前塘清淤、水系连通工程;加强生态湖滨带和水源涵养林等生态隔离带建设与保护;加大重要堤坝的加固与维修力度,强化康山大堤、信丰大堤等重要堤坝的蓄滞洪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增强洪水调蓄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


专栏4-2河湖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1.河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项目范围主要位于余干县西北部区域,涉及余干县境内鄱阳湖流域,涵盖康山大堤、信丰大堤等,包括鄱阳湖湿地修复项目、湿地监控项目以及退化湿地修复项目等,其中鄱阳湖湿地修复项目主要是对康山大堤附近的鄱阳湖退化湿地进行修复;湿地监控项目主要是对余干县鄱阳湖沿岸重要湿地进行监控,对湿地水文、湿地植被、候鸟分布等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候鸟栖息地的良好生态环境;退化湿地修复项目主要是对康山大堤、信丰大堤周边的鄱阳湖退化湿地进行生态功能修复,培育湿地植被植物,对底层生境单一、生物多样性受损的湿地进行培育腐质淤泥、改善湿地水质环境、恢复湿地生态功能。2021-2025年将完成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退化湿地生境修复约2万亩,完成康山大堤、信丰大堤边约5万亩退化湿地生态功能修复;2026-2035年将完成退化湿地修复约5万亩。

2.县域门前塘清淤项目:项目范围主要位于玉亭镇的部分行政村,涉及玉亭镇的洲上村、关口村、毛溪村等区域,涉及面积约300亩。主要进行门前塘护坡绿化、湖区清淤、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建设湖岸砼护坡、新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等。


(三)农田农村生态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聚焦提升全县农田生态系统质量、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生态产品质量,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推进余干县农田农村农业用地布局更加合理,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土地利用更加集约高效,为乡村振兴工作助力。

修复内容: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综合治理”为抓手,统筹安排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开展农业生态用地布局调整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耕地保护修复、乡村自然和人文文化保护和挖掘,推动耕地提质增效、农田防护林建设、土壤污染治理,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重点实施坡耕地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提升农田蓄水保土能力,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提高种植业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专栏4-3农田农村生态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项目范围涉及江埠乡的前坊村、西源村、小埠村、尧嘴村;枫港乡的白家圩村、程坊村、傅家弄村、李湾村主要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城乡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为修复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不合理利用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他废弃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耕地需求和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耕地资源保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主要涉余干县洪家嘴乡、东塘乡等区域,涵盖东塘乡的东风村、东河村、富裕村、新建村;洪家嘴乡朱湾村、红莲村、雷湾村。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实现农业规模效益为发展目标,通过对高标准农田范围内的田、水、路、林、村等生态要素进行综合整治,进一步提高优质水稻良种培育能力,提升农业农村农田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预计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约6.17万亩。

3.农田提质增效项目:项目主要位于余干县乌泥镇、鹭鸶港乡的部分行政村。包括乌泥镇乌泥村、铜鼓包村;鹭鸶港乡沿河村、大沙湖村、方家洲村。预计可实现农田提质增效面积约2万亩。

4.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项目主要涉余干县大塘乡部分行政村的环大明湖区域,涵盖大塘乡的陈家塘村、和平村、同心村,主要通过进行污染源、水质调查,生态安全评估,新建生态缓冲带、生态沟渠、生态湿地、前置库等措施开展环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预计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约6000亩。

5.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项目主要是进行环鄱阳湖周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涉及范围为余干县康山乡、大塘乡、石口镇、康山垦殖场、信丰垦殖场部分行政村,包括康山乡的团结村、大山村、府前村、金山村、山头村、王家村;大塘乡的胜利村、和平村、同心村、幸福村、江家山村;石口镇的院前村、南源村;康山垦殖场的里溪村、莲池村;信丰垦殖场的枫林湾村、新建村。主要通过完善生态基础设施配套、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新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沟渠、开展水源地周边污水截污、普及卫生厕所、清理整治违章建筑物等措施,持续推进乡镇全域秀美乡村建设,推进农村村庄及房屋美化亮化改造,改观乡村风貌。

6.农业绿色生态经营转型项目:项目范围主要涉及江埠乡的蛇塘村、大港村、江埠村、江坊村及李梅林场。项目内容涵盖丰尧绿色家园升级农业产业园项目(占地面积约300亩),用于发展水产养殖、农业观光;李梅岭“西凤田园”综合体项目(占地面积约1100亩),用于森林康养、农业观光等;蛇塘村农光渔光互补项目(占地约200亩),用于发展蔬菜大棚、太阳能光伏电组等。

(四)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聚焦提升全县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丰富森林生物多样性。重点在李梅岭、李梅林场、峡山林场、信江干流(余干境内)沿岸等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或生态较为敏感脆弱的区域开展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低质低效林改造、重点防护林建设、河湖岸线亮化绿化等森林保护与修复工程。

修复内容:以森林保育保护、低质低效林改造为修复重点,推进森林有害生物防治、退化林修复、重点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开展,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天然林保护,减少人为因素对森林资源的扰动和破坏,加大爱林护林相关政策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爱林护林意识,明确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主体,提高资源管护成效。


专栏4-4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1.重点防护林项目:项目范围主要位于余干县境内信江流域两岸的白马桥乡和玉亭镇的部分行政村,涉及白马桥乡的港边村、凤凰村、店上村等,玉亭镇的眠山村、南关村、周家村等。2021-2025年将实施约1万亩人工造林;2026-2035年将实施约0.5万亩人工造林。

2.退化林修复项目:项目范围涉及杨埠镇的部分行政村(甘泉村、江坪村、柴店村、寨源村、高家村、牌坊村)、社庚乡部分行政村(桃源村、李梅村、中坊村),主要通过综合运用抚育、补植补造、林下更新、封育等措施,清除质量较低或病虫害林木,调整林分树种结构钢、层次结构和林分密度,增强林分稳定性,改善林分生境,提高林分生态防护功能。2021-2025年将实现退化林修复面积约1万亩;2026-2035年将实现退化林修复面积约0.5万亩。

3.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岸线亮化绿化项目:对余干县鄱阳湖岸线石口货运码头、梅溪客运码头、瑞洪货运码头等3个码头进行修复亮化绿化以及环境整治,规模约3000m2

4.德昌高速过岗岭生态修复项目:对余干县境内S36德昌高速沿线坡高10-45m、坡体长约1072m的过岗岭山体边坡进行加固,通过植生袋垒土、植生植物护坡、喷播植生植物护坡等生态修复措施进行边坡复绿。2021-2025年将完成约3.5m2的过岗岭山体边坡加固及复绿;2026-2035年将完成境内高速沿线全部边坡加固及复绿。


(五)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聚焦改善全县矿山生态环境和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整合多渠道资金,加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减少废弃矿山存量,并且加强修复后监管。开展在采矿山生态修复,以“开采一片,复绿一片”为原则,按照绿色矿山建设为标准,严格落实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要求,逐步强化在采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贯穿于矿产资源开采的全过程,明确矿山企业生态修复年度实施计划,督促矿山企业切实履行矿山生态修复义务。改善矿山环境,推进绿色矿山建设。重点在黄金埠镇、九龙镇、三塘乡等废弃矿山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和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等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工程。

修复内容: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绿色矿山建设为修复重点,针对矿区内因高强度资源开发与利用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和土地损毁等问题,采取“一矿一策”的修复模式,采取废弃土地复垦复绿、局地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保护、废坑回填等修复措施进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积极探索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专栏4-5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1.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项目主要涉及范围为余干县白马桥乡(凤凰村、寺前村);大乡(槐梓村、牛皮山村);枫港乡(禾山村、牌头村、西坪村);黄金埠镇(高峰村、上行村、团湖村、吴艾村、胡家洲村、唐湾村);江埠乡(江埠村、江坊村);九龙镇(坂上村、民安村、溪湾村、新圳村、燕湖村);梅港乡(蛟龙村、老虎口村);瑞洪镇(东源村、新塘村);三塘乡(赤岸村、排山村、桥头村、上谭村、石柱村、塘西村);石口镇(石口村);乌泥镇(乌泥村);杨埠镇(丰林村、甘泉村、高家村、坪上村、箬源村、霞山村);玉亭镇(锞岭村、劳动村、舍头村、周家村)2021-2025年完成59个历史遗留露天废弃矿山(待治理面积2565.74亩)生态修复。

2.在采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项目主要涉及余干县铭日食品有限公司宝珠岭天然矿泉水厂、余干县雄帝建材有限公司、余干县千家畈矿区砖瓦用页岩矿和余干县古山砖瓦用页岩矿等4座在采矿山。按绿色矿山建设技术规范对在采矿山开展矿区综合治理,使矿山开发利用工程引起的生态环境损毁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工程损毁的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使开发利用与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同步,矿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聚焦提升全县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增强森林固碳能力,提高余干县森林质量,开展河湖岸线生态缓冲带、生态防护林带等生态缓冲廊道建设工程。

修复内容:加强境内鄱阳湖湖区、信江干流、各级饮用水水源地等区域河岸周边建设森林、灌丛等生态缓冲廊道建设;在河湖塘库两岸持续推进造林绿化行动,保护及恢复河湖塘库岸线湿地,加强岸线资源保护和分区管理,打造城镇滨湖区生态景观廊道,提高岸线植被覆盖率和景观水平;在全县铁路(在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建设生态防护林网,提高交通干线沿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景观美观度,在一些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区域及时开展道路地质灾害防治;在康山县级候鸟保护区、琵琶湖省级湿地公园、张家港水源地、木溪水库等余干县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开展廊道建设工程,既加强各保护区之间的连通性,同时也能统筹各保护区之间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以发挥保护区廊道最大生态效益。


专栏4-6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1.流域生态缓冲廊道建设项目:重点推进余干县境内鄱阳湖流域、信江流域沿岸建设适宜区生态廊道建设工作,完善沿河沿湖两岸2公里以内的防护林体系,加强沿岸湿地保护修复和造林绿化,维护生态廊道及周边区域生物多样性,打造绿色生态、岸绿景美、水清鱼跃的生态廊道。

2.重点区域生态缓冲廊道建设项目:开展余干县张家港水源地、木溪水库、琵琶湖省级湿地公园等饮用水水源地或自然保护地沿岸的环河湖塘库生态圈及生态缓冲带建设,加大生态湖滨带和水源涵养林等生态隔离带建设与保护力度,不断扩大原生动植物栖息地范围;加强各饮用水水源地及自然保护地之间的连通、交流、保护,保护生态敏感区的物种多样性。

3.交通干线生态防护林廊道建设项目:着力打造余干县境内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沿线兼具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生态防护林体系,优化余干县森林资源,维护余干县国土生态安全。对德昌高速余干段的过岗岭附近,既要提防地质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要通过喷播植生植物、植生袋垒土植生植物等生态修复措施进行边坡护绿和边坡加固,完善生态防护林网建设;克服林种单一化的森林缺陷,因地制宜,在昌万公路、德昌高速、景鹰高速、206国道等交通干线沿线可绿化地段栽种多种类的适合交通干线沿线的绿色植被,减缓植被视觉疲劳,打造类似“瑞康旅游公路美丽宜居示范带”的绿色生态交通干线带。


第五章 资金概算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概算依据

1.《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929号);

2.《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财资环〔202036号);

3.《林业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866号);

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综〔2011128号);

5.《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建标〔2007164号);

6.《江西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2022);

7.《江西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09);

8.《江西省园林绿化养护概算定额》(2019);

9.《江西省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试行)》(2017);

10.《江西省造价信息》(2022 8 )

11.《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概(估)算编制规定》(赣财建〔201384号);

12.《江西省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赣财资环〔20194号);

13.《江西省省级森林质量提升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赣财农〔201631号);

14.《江西省省级林业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赣财资环〔20196号)。


第二节 资金概算

余干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共布设了6个重点工程合计20个重点项目(不含企业自筹项目),综合运用定额计价法、加总法、单位面积(长度)投资估算法等,初步估算项目静态总投资28.72亿元。其中,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预计需投资20.07亿元,河湖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重点工程预计需投资0.42亿元,农田农村生态质量提升重点工程预计需投资5.97亿元,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工程预计需投资0.34亿元,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预计需投入0.77亿,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建设重点工程预计需投资1.15亿元,具体项目投资见见表5-1


5-1 余干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投资匡算表

工程名称

项目名称

实施时间

工程量

项目资金

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

水环境综合治理

2021-2030

互惠河河道治理71km、三塘河河道治理39km、寨上河河道治理14km。改建污水管网共2.4km,河道污染底泥清除共67万m3,新建生态护坡共6.2km,改建人工湿地共1.8km2。大明湖、大口湖、江家湖、润溪湖、沙湖、燕湖、杨林浆湖、北湖、泊头湖等9座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新建生态防护带、 清除湖底污染底泥、新建生态护坡、新建沿岸人工湿地等。张家港水源地、木溪水库、鸡公咀水库、神岭水库、大山水库、枫珠湖水库、龟山水库、荷塘水库、李梅水库等9座饮用水水源地水库和乡镇安全饮用水水源地治理,涉及修复内容包括新建饮用水水源地污水收集系统、电排站出水口截污改造、新建引流排污渠道共1.65km、新建饮用水水源地防护带共56.4km、新建饮用水水源地防护围栏18.2km、新建水源地保护警示牌共26处、库区污染底泥清理共45.1万m3、新建生态护坡8.26万m2

8.9亿(含互惠河、三塘河、寨上河综合治理项目6.2亿、内湖水环境综合治理1.8亿、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0.9亿)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2021-2030

信江支流三塘河、琵琶湖、大明湖、大塘乡、新洲村、彭家村、后徐村、黄金埠镇凌塘村上下坑河道、互惠河延伸至县城段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约54km,内容包括加高加固两岸堤防,砼护坡,新建或改建涵闸,新建排污管道,湖区清淤,水质改善。

10.8亿(含三塘河4亿、琵琶湖3亿、互惠河延伸至县城段0.2亿、大明湖3.6亿)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021-2025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包括三塘三坂村塘里护坡护岸15000m,水土保持治理630亩,进行生态绿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包括余干县大塘乡胜利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小流域数量1条,治理面积6km2

0.1亿

河湖水系综合治理

2021-2025

2021-2025年将完成沿河两侧约2.7公里的河道清淤疏浚、岸坡修复

0.27亿

河湖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河湖湿地生态修复

2021-2035

2021-2025年将完成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退化湿地生境修复约2万亩,完成约5万亩退化湿地生态功能修复;2026-2035年将完成退化湿地修复约5万亩

0.12亿

县域门前塘清淤

2021-2030

对县域1398个门前塘(约300亩)清淤,进行护坡绿化,湖区清淤,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建设湖岸护坡,新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等

0.3亿

农田农村生态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2021-2025

涉及江埠乡前坊村、西源村、小埠村、尧嘴村和枫港乡白家圩村、程坊村、傅家弄村、李湾村等9个行政村增减挂钩项目

0.06亿

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1-2025

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约6.17万亩

1.85亿

农田提质增效

2021-2025

农田提质增效面积约2万亩

0.6亿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2021-2025

涉余干县大塘乡陈家塘村、和平村、同心村等3个行政村环湖耕地约6000亩

1.1亿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021-2035

涉及17个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包括康山乡的团结村、大山村、府前村、金山村、山头村、王家村;大塘乡的胜利村、和平村、同心村、幸福村、江家山村;石口镇的院前村、南源村;康山垦殖场的里溪村、莲池村;信丰垦殖场的枫林湾村、新建村

0.36亿

农业绿色生态经营转型

2021-2030

丰尧绿色家园升级农业产业园项目(占地面积约300亩)、李梅岭“西凤田园”综合体项目(占地面积约1100亩)、蛇塘村农光渔光互补项目(占地约200亩)

2亿

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重点防护林建设

2021-2035

2021-2025年将实施约1万亩人工造林;2026-2035年将实施约0.5万亩人工造林

0.15亿

退化林修复

2021-2030

2021-2025年将实现退化林修复面积约1万亩;2026-2030年将实现退化林修复面积约0.5万亩

0.15亿

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岸线亮化绿化

2021-2025

3000m2岸线绿化

30

德昌高速过岗岭生态修复

2021-2035

2021-2025年将完成约3.5万m2的过岗岭山体边坡加固及复绿;2026-2035年将完成境内高速沿线全部边坡加固及复绿

0.04亿

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2021-2030

2021-2025年完成59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待治理面积2565.74亩)的生态修复

0.77亿

在采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2021-闭坑

余干县铭日食品有限公司宝珠岭天然矿泉水厂、余干县雄帝建材有限公司、余干县千家畈矿区砖瓦用页岩矿和余干县古山砖瓦用页岩矿等4座在采矿山

企业自筹

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流域生态缓冲廊道建设

2021-2035

鄱阳湖流域、信江流域两岸2公里范围内的防护林体系建设

0.6亿

重点区域生态缓冲廊道建设

2021-2025

余干县张家港水源地、木溪水库、琵琶湖省级湿地公园等3处饮用水水源地或自然保护地沿岸的环河湖塘库生态圈及生态缓冲带建设

0.5亿

交通干线生态防护林廊道建设

2021-2025

余干县境内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沿线生态防护林体系约500公里

0.05亿

合计:

28.72亿


第三节 资金筹措

采取政府投入引导和市场投入相结合,中央和地方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相结合,现有投资渠道与新开专项相结合,合理划分支出责任,确保重点任务落地实施。

(一)中央和省级投入

根据测算,2021-2035年期间,通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在安排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森林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工程补助资金时,给予余干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适当倾斜,预计可争取资金16.90亿。其中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预计可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支持14.05亿,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可争取1.85亿,湿地保护与修复预计可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支持0.084亿,森林质量提升预计可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支持0.15亿,矿山生态修复预计可争取资金0.77亿。

(二)地方投入

积极争取袁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项目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工程建设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加强环保、水利、林业等相关资金的整合,通过统筹地方政府投资,加大对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力争在工程实施期间争取项目地方资金11.82亿


(三)金融支持

积极争取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以及各地通过特许经营等PPP模式推动矿山、河流等领域生态保护修复。支持利用外资和国外优惠贷款、项目资金等渠道开展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四)社会资金

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赠、设立民间资金等多种方式,参与余干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遵循“谁所有、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


第四节 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通过森林质量提升、河流保护修复、耕地质量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等工程,有效减少区域水土流失,提升余干县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构建良好的城乡生态基础设施,提升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水质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增强防洪抗涝能力。修复退化湿地,减少人为活动对河湖湿地的干扰,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有效改善城乡水环境,河湖水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二)经济效益

规划期末,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提质改造和高效示范片区建设等,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量,预计2021-2025年期间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按每亩增产70公斤计算,每年可直接获得420万元经济收入。通过森林质量提升、城乡生态品质改善、绿色矿山建设,可以为全县水资源、旅游资源、矿山资源转为经济效益提供生态基础,为余干优质生态产品生态提供直接帮助,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解决内外湖水系水质下降问题,可直接减少日常环境治理运维成本。


(三)社会效益

通过城镇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乡镇及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合格率、城镇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余干县人居环境,构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


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统一领导。建立由余干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余干县自然资源局组织协调,农业、林业、生态环境、水利、财政等多部门参与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联合领导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沟通,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定位与职能分工。在余干县委、政府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责任主体的正确领导下,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作为推进余干县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协调解决余干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中的重大生态问题,加强对规划涉及的各部门实施的监督领导,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组织机制,并建立生态修复规划目标责任制度,做好规划编制、工程谋划、项目报批和组织实施等工作,制定和完善工作效能评价办法。

强化目标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的主要责任主体,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性、任务的紧迫性,积极把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任务、工程等纳入余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各乡镇要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并出台实施方案,明确生态修复责任主体,细化生态修复工作目标,落实规划重点工程,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协调管理和生态修复项目的具体实施,并应积极主动的对规划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信息公开,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监督,切实把各项生态修复规划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节 完善机制体系

大力推进多元化市场化投入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制定符合余干县实际的实施文件,细化参与方式和程序,会同相关部门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进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支持等政策落实。充分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等已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探索多元化资金筹措方式,尝试采用PPPABOEPCEPCO等模式引入市场化主体,明确生态修复项目引入社会资本的相关边界条件与方式,建立政企银联动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机制建设,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修复、谁受益”原则,通过赋予矿山生态修复投资主体后续土地使用权方式,盘活矿山存量建设用地,激励社会资本投入,鼓励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

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鼓励各乡镇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林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业、健康养生业等多样化模式和路径,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建立健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兼顾、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强化激励与硬化约束协同发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探索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生态移民、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实现重点领域和重要生态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全覆盖。

第三节 推动规划实施

完善规划体系建设。级生态修复规划贯彻落实《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上饶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余干县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江西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等上位规划中生态修复目标任务和工程,明确县级生态修复目标任务和工程,组建县级生态修复项目库;加强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与发展改革、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职能部门规划中生态修复相关内容的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应切实承担起职责范围内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责任,聚焦全县主要生态问题,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因地制宜细化落实生态修复工程,注重生态修复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统筹推进、协力合作,共同开展全县生态保护修复,携手共建开明开放美丽幸福现代化余干。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队伍、专业技术支撑队伍的建设,提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水系连通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区域治理能力,适应余干县“良田多、水域丰”的地域特色;依托县级财政,建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给予主导产业人才引入优惠政策,吸引生态修复领域所需的各类高科技人才落户;加强对从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等专业人才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员工参加技术培训,培养一支懂业务、擅协调、会管理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业队伍。

第四节 强化资金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县级要积极主动依托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建设、生态修复等相关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县级财政应设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废弃矿山修复等政策资金的整合使用,发挥政策组合的整体效益。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各界资本合作,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生态保护修复基金,鼓励社会企业、个人的自愿捐赠资金来增加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资本;严格规范审批生态修复资金使用,实行生态修复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专管专用,确保每一笔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的使用状态和使用途径都合法合规。

第五节 鼓励公众参与

广泛开展宣传。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公众平台的作用,创新和丰富宣传模式,加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宣传教育力度,推广生态保护修复实用技术和模式,及时总结推广生态修复先进经验做法,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宣传报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成绩,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加强生态修复知识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公众支持、参与生态修复工作的自觉性。

积极听取意见。推进生态修复规划实施信息定期公开,探索规划实施公众监督机制,健全自然资源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的沟通交流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和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附件3余干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表

工程名称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实施范围

实施时间

实施目标

项目资金

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

水环境综合治理

开展幸福河(互惠河、三塘河、寨上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内湖湖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

境内河湖水系

2021-2030

完成幸福河(互惠河、三塘河、寨上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内湖湖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

8.9亿(含互惠河、三塘河、寨上河综合治理项目6.2亿、内湖水环境综合治理1.8亿、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0.9亿)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高加固两岸堤防,新建排污管道,进行湖区清淤及水质提质工作

信江支流三塘河、琵琶湖、大明湖、互惠河延伸至县城段

2021-2030

完成三塘河、琵琶湖、大明湖、互惠河等河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

10.8亿(含三塘河4亿、琵琶湖3亿、互惠河延伸至县城段0.2亿、大明湖3.6亿)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三塘乡(三畈村);大塘乡(胜利村)

2021-2025

完成约630亩坡耕地水土保持治理及16km2小流域治理

0.1亿

河湖水系综合治理

沿河两侧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疏浚、岸坡修复、活水引流、景观提质改造

高家港

2021-2025

完成沿河两侧约2.7公里的河道清淤疏浚、岸坡修复等

0.27亿

河湖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河湖湿地生态修复

开展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退化湿地修复、重要湿地监控等

全县100万亩重要湿地;康山大堤、信丰大堤

2021-2035

完成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退化湿地生境修复约2万亩,完成约5万亩退化湿地生态功能修复

0.12亿

县域门前塘清淤

门前塘护坡绿化、湖区清淤、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建设湖岸砼护坡、新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玉亭镇(洲上村、关口村、毛溪村)

2021-2025

完成约300亩门前塘清淤

0.3亿

农田农村生态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低效农村宅基地及其他废弃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

江埠乡(前坊村、西源村、小埠村、尧嘴村);枫港乡(白家圩村、程坊村、傅家弄村、李湾村)

2021-2025

整理农村低效用地、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约100

0.06亿

高标准农田建设

对高标准农田范围内的田、水、路、林、村等生态要素进行综合整治

2021-2025年:东塘乡(东风村、东河村、富裕村、新建村);洪家嘴乡(朱湾村、红莲村、雷湾村)

2021-2025

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约6.17万亩

1.85亿

农田提质增效

对生产效率不高的农田进行工程治理,提高农田质量

2021-2025年:乌泥镇(乌泥村、铜鼓包村);鹭鸶港乡(沿河村、大沙湖村、方家洲村)

2021-2025

新增提质增效农田面积约2万亩

0.6亿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开展大明湖水质调查,新建沿湖生态缓冲带、生态湿地

乡(陈家塘村、和平村、同心村)

2021-2035

2021-2025年将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积约0.6万亩

1.1亿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开展农村“四化”改造、清理整治违章建筑物

2021-2025年:康山乡(金山村、山头村、王家村);大塘乡(幸福村、胜利村、江家山村);石口镇(院前村);康山垦殖场(里溪村);信丰垦殖场(枫林湾村)

2026-2035年:余干县康山乡、大塘乡及石口镇、康山垦殖场、信丰垦殖场另外9 个行政村

2021-2030

2021-2025年将完成9个行政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2026-2035年将完成9个行政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0.36亿

农业绿色生态经营转型

进行农业绿色升级,发展绿色水产养殖,有机农业观光、森林康养

江埠乡(蛇塘村、大港村、江埠村、江坊村);李梅林场

2021-2035

2021-2025年完成3个农业绿色生态经营转型项目

2亿

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重点防护林建设

开展人工造林

白马桥乡(港边村、凤凰村、店上村);玉亭镇(眠山村、南关村、周家村)

2021-2035

实施约1万亩人工造林

0.15亿

退化林修复

综合运用抚育、补植补造、林下更新、封育等措施,清除质量较低或病虫害林木

杨埠镇(甘泉村、江坪村、柴店村、寨源村、高家村、牌坊村);社庚镇(桃源村、李梅村、中坊村)

2021-2030

实现退化林修复面积约1万亩

0.15亿

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岸线亮化绿化

进行岸线生态修复、亮化绿化以及环境整治

石口货运码头、梅溪客运码头、瑞洪货运码头

2021-2025

完成约0.3m2的鄱阳湖湖区(余干境内)岸线亮化绿化

30

德昌高速过岗岭生态修复

对高速沿线坡高、坡体长的过岗岭山体边坡进行加固及边坡复绿

境内S36德昌高速沿线

2021-2035

完成约3.5m2的过岗岭山体边坡加固及复绿

0.04亿

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综合运用自然恢复、人工辅助、转型利用和工程措施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白马桥乡(凤凰村、寺前村);大乡(槐梓村、牛皮山村);枫港乡(禾山村、牌头村、西坪村);黄金埠镇(高峰村、上行村、团湖村、吴艾村、胡家洲村、唐湾村);江埠乡(江埠村、江坊村);九龙镇(坂上村、民安村、溪湾村、新圳村、燕湖村);梅港乡(蛟龙村、老虎口村);瑞洪镇(东源村、新塘村);三塘乡(赤岸村、排山村、桥头村、上谭村、石柱村、塘西村);石口镇(石口村);乌泥镇(乌泥村);杨埠镇(丰林村、甘泉村、高家村、坪上村、箬源村、霞山村);玉亭镇(锞岭村、劳动村、舍头村、周家村)

2021-2025

2021-2025年完成59个历史遗留露天废弃矿山(待治理面积2565.74)生态修复

0.77亿

在采矿山生态修复

开展在采矿山地质隐患消除、土壤修复、植被恢复以及噪音、粉尘消除等措施,保护和修复在采矿山生态环境

余干县铭日食品有限公司宝珠岭天然矿泉水厂、余干县雄帝建材有限公司、余干县千家畈矿区砖瓦用页岩矿和余干县古山砖瓦用页岩矿等4座在采矿山

2021-2035

力争按绿色矿山标准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企业自筹

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流域生态缓冲廊道建设

建设防护林体系,加强沿岸湿地保护修复,打造岸绿景美、水清鱼跃生态缓冲廊道

境内鄱阳湖湖区、信江干流

2021-2025

完成沿河、沿湖岸线2km内防护林体系建设,打造生态廊道

0.6亿

重点区域生态缓冲廊道建设

饮用水水源地或自然保护地沿岸的环河湖塘库生态圈及生态缓冲廊道建设

2021-2025张家港水源地、木溪水库、琵琶湖省级湿地公园

2026-2035:全县饮用水水源地或自然保护地

2021-2025

完成张家港水源地、木溪水库、琵琶湖省级湿地公园等区域的生态圈及生态缓冲带建设

0.5亿

交通干线生态防护林廊道建设

建设交通干线沿线生态防护林体系,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打造绿色生态交通干线带

境内昌万公路、德昌高速、景鹰高速、206国道

2021-2035

完成境内昌万公路、德昌高速、景鹰高速、206国道等绿色生态交通干线带建设及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0.05亿




主办:余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余干县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

赣ICP备07003422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3611270003      赣公网安备:36112702000013号